名单一公布,老球迷群里立马炸了锅。
王钰栋、塞鸟这俩名字一出现,有人兴奋得直拍大腿,说“未来可期”,也有人一脸懵,问“这谁啊?”李源一、刘诚宇落选,又是一阵叹息,键盘侠们迅速上线,各种分析,各种吐槽。
这事儿,说白了,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表面上看,是教练组的一次人员调整,背后呢?
折射的是中球青训体系、选材标准、以及球迷们对那份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。
先说说这“新面孔”。
王钰栋,年轻小将,据说潜力无限。
塞鸟,听名字就挺洋气,估计是归化球员。
这俩人入选,无疑给注入了一丝新鲜血液,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。
毕竟,老面孔踢了这么多年,也没踢出个啥名堂,不如给年轻人一个机会,说不定能“爆冷”。
但问题也来了。
为啥是他们?
他们的实力真的比落选的李源一、刘诚宇强那么多吗?
这就涉及到选材标准的问题了。
是看重潜力?
还是看重经验?
是更喜欢“听话”的球员?
还是更有个性的球员?
不同的教练,有不同的思路,这很正常。
但如果选材标准不透明,不公开,难免会让人觉得“黑幕重重”。
与普遍认知不同,选人,可不仅仅是看球踢得好不好。
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。
可能涉及到俱乐部之间的利益博弈,可能涉及到赞助商的诉求,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“不可描述”的因素。
球迷们常说“中球是人情足球”,这话虽然刺耳,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。
再说说落选的李源一、刘诚宇。
他们的实力摆在那里,也曾经是的希望之星。
但这次落选,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打击。
但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之处。
没有永远的赢家,也没有永远的输家。
状态不好,或者不符合教练的战术要求,都可能被淘汰。
当我们习惯性地将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为球员“不努力”时,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?
比如,青训体系的薄弱,选材机制的不健全,联赛环境的恶劣等等。
中球的根基不牢,再怎么换教练,换球员,也难以取得突破。
仅就青训来说,投入不足、教练水平参差不齐、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,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踢球,觉得“没前途”。
与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相比,中球的后备力量实在太薄弱了。
还有联赛环境。
中超联赛曾经风光一时,金元足球吸引了大批外援,但泡沫破裂之后,留下的却是满目疮痍。
俱乐部欠薪、假球黑哨等丑闻层出不穷,严重影响了联赛的健康发展。
当然,也不能一棍子打死。
中球也在努力改变。
足协出台了一些新政策,试图规范联赛秩序,加强青训投入。
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,还需要时间来检验。
说回到这次的名单。
王钰栋、塞鸟的入选,或许能给球迷带来一丝新鲜感,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球的问题。
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青训体系,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材机制,以及一个充满活力的联赛环境。
只有这样,中球才能真正崛起。
就像那个老球迷说的:“希望这次的名单,不是昙花一现,而是中球变革的开始。” 但愿吧,毕竟,中国球迷的心,已经伤不起了。
